从华为看中国二价钛制造产业(下半部分)
中国的钛白粉产业规模庞大,但并不强大,原因很多。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公司自身发展方向的偏差。最近,有人总结了中国二氧化钛工厂大而不强的原因:一是高税费增加了企业负担;二是加息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融资成本较高;三是劳动力成本。最终,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了压力。然后,这些导致一些二氧化钛企业家转向投机、股票、奢侈品和古董,这导致了公司的“空心化”和经济的局部泡沫。
然而,华为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了出路,并在西方击败了类似的竞争对手。因此,强调大环境不好是错误的。事实上,中国的钛白粉企业大而不强。归根结底,自身的问题还很多,我个人认为,中国钛白粉企业最缺乏的是以下三点。
一、对产品和研究重视不够
从经费上看,相比于华为一年的研发支出占营收的9.1%,大多数中国钛白粉企业的研发经费太少,或者没有相关的研究经费,少数钛白粉工厂实验室多年来一直难以增加一台新设备。许多实验设备比实验人员年龄大,甚至只能测试几个基本指标,没有办法对指标进行稍微困难的测试。
从制度上看,中国的二氧化钛企业大多没有研究团队,只有实验室检测人员,要想增加新产品或提高产品质量,只是到处找人,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中国的钛白粉厂相当一部分没有条件从硬件和软件上提高二氧化钛的质量,只能勉强保证工厂现有的二氧化钛质量。至于提高产品质量,基本上停留在美梦状态。
从硬件设施上看,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二氧化钛工厂和一些从事研发的公司拥有较先进的实验室,可以开展一些二氧化钛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至于像24小时仿制季这样的实验室,在国外钛白粉大集团中很常见,中国的钛白粉企业还不存在。
二。原材料供应不足
与国外钛白粉企业重视源头不同,中国的钛白粉企业基本上都是用钛精矿等原料上市的。没有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只有少数企业拥有自己的矿山生产基地。基本上,在钛精矿供应稳定的情况下,购买2、3月份的钛精矿。在涨幅较大的情况下,大量采购,导致钛精矿持续吃紧,导致钛精矿价格进一步上涨,进而促使二氧化钛的恶性循环再次抬头。更严重的后果是原料来源不同,严重影响产品质量,成品波动较大。即使是当月的货,由于钛精矿的问题,使得产品性能异常大。从源头上控制质量不是一句空话。
相比之下,西方二氧化钛集团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海外采购钛精矿,或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从源头上确保二氧化钛质量的稳定。相比之下,一个是成本,另一个是公司规划和公司理念之间的差异。
3.领导力管理问题
从过去十年中国钛白粉企业的失败案例来看,企业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说白了,老板有问题。许多从工作岗位上回来的二氧化钛老板,在年初出生的时候,也是靠自己的血液把公司摇出来的。但在天下太平之后,你在做生意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没有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管理问题时有发生。员工没有办法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作为一家成功的钛白粉企业,在企业团队管理方面,应该更有压力。一家公司越成功,老板越需要学习,越需要提升团队的管理能力。要有足够的力量,你可以在老板的位置上呆得更长时间。
因此,一家钛白粉企业反映的问题,90%以上是老板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团队的问题。任何企业,包括钛白粉企业的发展,总会有瓶颈。因此,在遇到此类问题之前,企业主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转变思维方式,提升管理理念,让企业走得更远。
总结
和中国的很多行业一样,钛白粉产业整体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产业链高端并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严格来说,中国笔下的钛白粉企业大多还停留在“生产车间”阶段,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钛白粉制造行业。大多数二氧化钛企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领域,与创意和设计无关。
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中国钛白粉企业很难陷入“不赚钱”或“少赚钱”的尴尬境地。因此,必须完善钛白粉企业的产业链,中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不是“中低端加工厂”。
好消息是,从国家决策层到大多数二氧化钛公司,这一挑战正在积极应对。以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为目标的“竞争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于大多数二氧化钛创业者来说,他们是在坚守行业,为产品质量而努力。在新产品研发、提升客户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寻找新优势,仍是他们的首选。毕竟,投机并不是他们擅长的。
综上所述,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钛白粉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偏低是一个事实。增加研发投入仍然不容易。中国的二氧化钛正处于做大做强的关键阶段。没有自主的技术驱动增长,就没有持久的利润红利,就很难在产业链上拥有真正的品牌影响力和话语权。